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博客:为什么说“乐于创新”而不是“勇于创新”?

 

丹阳:“勇”说的是不畏惧创新的失败,也含有要大量创新的意思。而我喜欢强调的是“乐”,要能体会创新中整个过程的快乐。一个创新的想法未必能带来成功,但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当然,控制风险是大前提,是必要的。

 

博客:能否就中国经济学教育谈几个创新的例子?

 

丹阳:20年前,林毅夫在北大的CCER和邹恒甫在武大的高研中心都是体制创新,引进西方前沿教科书和严格的课程设计,最后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钱颖一在清华大学组织的“百万年薪”特聘教授项目也是体制创新。这批海外学者每年抽出部分时间前来授课指导学术研究。部分教授后来甚至全职加盟清华,如钱颖一、白重恩、李稻葵、王一江(目前为长江商学院教授)等。我曾有幸在恒甫的高研中心和颖一的特聘项目中都担任过教学,那些是真正快乐的时光,无论是在恒甫那里义务教学还是在颖一那里享受“百万年薪”。给大家贴两张武大的照片,看看这里面是否有你、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的同事。武汉大学经管学院谢丹阳自我访谈录:乐于创新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谢丹阳自我访谈录:乐于创新

 

在清华的课堂和武大的一样,是对周边的学生开放的。当时去清华旁听的就有CCER和人大的学生。当时我白天上大课,晚上搞小讨论班,其中有清华的杨立岩(多伦多大学金融系助理教授),CCER的王勇(HKUST经济系助理教授)、王鹏飞(HKUST经济系副教授),人民大学的叶茂(UIUC金融系助理教授)。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谢丹阳自我访谈录:乐于创新武汉大学经管学院谢丹阳自我访谈录:乐于创新


       清华杨立岩                            人民大学叶茂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谢丹阳自我访谈录:乐于创新

十多年前CCER的王勇(左)和王鹏飞


看到这些年轻人做得这么出色,心里只有一个“乐”字。当时没有那些体制创新,我也就无缘和武大以及北京这么多高校的年轻人产生交集。

 

博客:这也是你为什么担任武大经管院长之后立刻推出访问教授项目?

 

丹阳:是的。该项目得到了很多海外学者朋友们的支持。鹏飞已经前来授课,香港科大的还有王苏生、张晓泉、郑绍辉等都来交流过、即将前来的还有陈松年、Kevin Chen和张国昌。武大校友也有很多已经来作过贡献:黄晓东、朱晓冬、孙一啸、罗雨雷、聂军(美联储)等。过去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的同事包括魏尚进、徐立新、李宏毅等也都来和我们学生、老师互动。还有很多过去无缘碰面的学者前来支持,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相信,十多年后他们也将会快乐地发现当年他们启发过的那些年轻人,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实事上都会有骄人的成绩。

 

博客:上海财大从田国强开始,引进了好几位体制内实聘非全时院长,你对这种创新怎么看?

 

丹阳:在中国宏观环境比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障、法治建设、空气质量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距离的前提下,非全时实聘院长是一种很现实的变通办法。事实证明,这一办法是成功的。大家看一看上海财大这几年的学术成果就很清楚:一批年青人快速成长起来。上财现在面临的困难是这些年青人中的佼佼者迅速流失到兄弟院校甚至海外。

 

当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全职院长和全职资深教授回国服务的情况会逐渐普遍,甚至优秀外籍教授在中国定居也不是不可能的。目前也许刚开始。


博客:除了这些大的体制创新之外,你这次的竞猜活动是否也是一次小的创新冲动?结果可以公示了吗?

 

丹阳:这次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一个小的创新冲动。整个过程还是挺开心的。第一次接触到我的自我访谈的朋友们请点击http://weibo.com/2191450915/BqSG65NUW?mod=weibotime对竞猜活动作一了解。我的感觉是谢氏优胜法则以及一些具体操作还需改进。结果公示见另一博客。

话题:



0

推荐

谢丹阳

谢丹阳

64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经济学和金融学年刊》的副主编及《太平洋 经济学评论》编辑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世界银行顾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技术专家以及智经研究中心顾问。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增长,货币以及银行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