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以来,在商品出口市场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威胁逐步减少,对部分OECD国家如斯洛伐克、韩国、卢森堡、捷克、日本、德国、匈牙利、瑞典的威胁在逐渐增大。这一趋势随着中国提升产业结构的努力将越发凸显。目前,受到来自中国威胁最严重的OECD国家包括韩国、匈牙利、捷克、土耳其及斯洛伐克;中国受到OECD国家竞争威胁主要来自匈牙利、捷克、意大利、墨西哥、美国和韩国。 |
中国入世后商品出口规模迅速增长,从入世时2001年的266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578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远超过1978年改革开放至入世前的17%的年增长率,更比同期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年增长率高出一倍。中国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4.3%增长到2010年的10.4%,居世界第一。
如此强劲的出口增长背后是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伴随着这变化而来的是中国的竞争对手的不断变更。本文分三部分探讨中国在出口市场争夺战中之应变。第一部分简述中国商品出口结构。第二部分描述2010年中国与竞争对手国之间的相互威胁范围,并给出一系列排名。第三部分刻划此威胁范围从2001年到2010年的变迁。
有关商品出口竞争力的指数有多种,大都基于出口国在各类物品出口份额与对比国或全世界的份额的某种综合比较。我们这里沿用了联合国大学-发展经济学世界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中的竞争威胁范围指数(Rhys Jenkins,2008)。该指数描述了受到来自B国竞争威胁的A国的出口商品出口额在其总出口额中的百分比。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国家,j,在每个类别,k,的商品出口方面是否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iRCA(j,k)= 1 或 0)。iRCA(j,k)= 1指的是商品k在国家j的出口中的占比 (用 x(j,k)表示)大于或等于商品k 的世界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占比,否则,iRCA(j,k)= 0。这些确定后,我们就可以计算一国对另一国的竞争威胁范围。举例而言,中国对印度的威胁范围即是 x(印度,k)iRCA(中国,k)对所有的商品类 k 的求和,换句话说,也是x(印度,k)对所有中国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类别 k 的求和。
1. 中国商品出口结构
基于SITC三位数字的中国商品出口额数据的计算,我们得到了中国2010年出口份额前20位的商品(表一)、2001年至2010年九年间出口份额增长最多的前10类商品(表二)和出口份额减少最多的前10类商品(表三)。
2001年中国出口商品比重前10位的商品所占比例为35.9%,而前20位占比为51.4%;到了2010年,前10位商品占比为38.6%,前20位商品占比为52.9%,出口商品集中度与2001年相比变化不大。
2010年出口比重前20位的商品全部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而值得注意的是SITC编号776、793、772三类商品在2001年并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号为793的船舶(包括气垫船)及浮动装置。中国在这类商品上的出口从2001年占其总出口的0.7%增长到了2010年的2.6%。这与中国将造船业列为战略产业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支持不无关系。
总体来看,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出口占比与2001年相比明显上升,而服装和鞋类等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占比有下降的趋势。中国这些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既有主动的因素,也有被动的成分。主动的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中国有意识地发展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电信设备、船舶等。被动的成分包括由于劳工成本的上升及汇率的升值而逐渐丧失比较优势的低端产品如玩具、鞋类等。
2. 中国与竞争对手国之间的相互威胁范围
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56个国家基于SITC三位数出口额数据的计算,我们得到了中国和其他55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威胁和被威胁指数,威胁范围随指数增大而变大。我们将55个国家分成34个OECD国家和其他有代表性的21个发展中国家两组。
表四是21个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受到中国商品出口的威胁范围和对中国出口威胁范围从大到小的排名。我们可以看到,亚洲国家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较大,其次是拉美国家,非洲国家受到的威胁最小;而对中国出口的威胁范围大小来看也存在同样的排序。
金砖四国中,巴西和俄罗斯与中国的竞争较小,他们分别只有11%和5%的出口商品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同时仅有11%和6%的中国出口商品受到来自巴西和俄罗斯的竞争威胁。而中国和印度的竞争就显得更加激烈,印度有37%的商品受到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威胁,而同时中国也有29%的出口商品面临来自印度的竞争。
表五是OECD国家在2010年受到中国商品出口威胁范围和对中国的威胁范围从大到小的排名。地理因素在这里表现的并不明显,威胁和被威胁的范围似乎并没有国家地理位置的影响。和21个发展中国家类似,对中国商品出口具有较大威胁的国家,往往也更多的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韩国商品出口受到中国的威胁最大,有56%的出口商品受到了威胁,其次是匈牙利,有52%的出口受到中国的威胁,而最少的冰岛和澳大利亚只有5%和6%。匈牙利对中国出口威胁最大,有50%的中国出口商品面临着来自匈牙利的有力竞争。而威胁最小的同样是冰岛和澳大利亚,只对4%和2%的中国出口商品具有威胁。
3. 中国商品出口威胁和被威胁范围从2001年到2010年的变迁
表六是2001年到2010年九年间21个发展中国家受到来自中国的贸易出口威胁和对中国出口的威胁范围变化从减小最多到增大最多的排名。表中大部分国家受到来自中国的贸易出口威胁明显降低。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食品、纺织品以及各种原材料在发展中国家出口比重较大,中国在这些商品上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出口商品对中国出口的威胁也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中国的出口重心已向高技术含量的商品转移。
莫桑比克九年间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范围降低了28,主要是由于“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比如虾)和“电力”是该国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商品,2001年分别占出口额的15%和9%,中国在九年间丧失了这两种商品的比较优势。
埃塞俄比亚受威胁范围大幅降低主要是由于中国在皮革和蔬菜出口在2010年不再具有比较优势,而这两种商品在埃塞俄比亚出口占比分别为12%和7%。
南非在九年间受到来自中国的出口威胁降低了18,这主要是因为南非煤炭和铁矿的出口占比高达13%,而中国在这两种商品的出口总量并没有增长,占比下降,该出口商品丧失了比较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乌干达,其对中国的出口威胁增长了13个点。乌干达近年来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年经济增长稳定在5%~7%,从2001年的26种出口商品具有比较优势上升到了2010年的59种商品,其中还包括了占出口份额4%的电信设备。
表七是34个OECD国家在九年间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威胁和被威胁范围变化从减小最多到增大最多的排名。除少数国家变化幅度较大外,大多数OECD国家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和受到的威胁都小幅上升,且升幅相当。
受到中国威胁降低最多的是冰岛,该国捕鱼业发达,鱼类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32%,而中国在2001年鱼类出口具有比较优势,而2010年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
澳大利亚在九年间受到来自中国的出口威胁降低了21点,和南非的情况类似,主要原因是煤炭出口在澳大利亚出口商品中比重较大,在九年中总量增长了五倍,占比增加了一倍,达到了20%,而中国的煤炭出口总量较2001年还略有下降,不再拥有比较优势。
韩国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增加了14点, 其中一部分威胁来自于中国造船业的兴起和阴极管等各类电子管 (SITC 编号776)比较优势的确立,而造船业是韩国出口贸易的主要支柱产业,占2010年总出口额的8.3%,阴极管等各类电子管出口占比在2010年为6.5%;另一个威胁是由于韩国在光学仪器和设备这一中国已经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的迅猛扩张,从02年不足0.2%的占比到10年占总出口额的7%。
捷克对中国出口的威胁增加最大,增加了14点,这是由于捷克在自动数据处理机及其设备上的出口建立了比较优势,而这一商品在中国出口中高居第一位,2010年达到了9%。
英国对中国出口的威胁范围大幅下降了12点,主要原因是2001年出口总额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的是电信设备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及其设备,由于其战略转型,在2010年这两种商品已不再具有出口比较优势,取而代之。在2010年占英国出口前两位的商品为药品和客车。
结语
中国的商品出口已经入世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这成功的背后是出口结构的变化和与之伴随的产业转型之艰辛。中国一方面因为缺乏定价权而不得不承受握有技术的发达国家的压制,另一方面要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基于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中国企业家们需要对过去这段时间里各类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的得失有清楚地认识,哪些是中国主动的调整,哪些是被迫的。同时也要预计将来在哪些类别的商品上需做类似的应变。中国企业家们还应当对潜在的竞争对手有充分的了解,不管是他们将对中国造成威胁还是中国将对他们提出挑战。
作者: 谢丹阳,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授,瑞安经管中心主任
姜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瑞安经管中心研究助理
0
推荐